“阎主任!吃饭了吗?”一位推着板车,车上堆满新鲜蔬菜的大娘看到阎晨,热情地打招呼。
“还没呢,王婶,您生意好啊!”阎晨笑着回应,目光触及大娘板车上蔫巴的几片菜叶,心里微微一沉。
黄依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她走到王婶身边,拿出录音笔:“您好,我是人民日报的记者,能跟您聊聊吗?”
王婶受宠若惊,连忙点头答应。黄依依的问题很巧妙,从菜价聊到生活,从家庭聊到对县里的看法。王婶对阎晨赞不绝口:“阎主任是个好官啊!以前肥皂厂都快倒闭了,是他带着大家伙儿重新干起来的!现在厂子效益好了,我们这些菜农也跟着沾光,菜都好卖多了!”
类似的场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不断重现。
一位修鞋的大爷,一位卖包子的老汉,一位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他们都对阎晨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阎晨这个人更是赞不绝口。
阎晨听着这些朴实的赞美,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九河县的贫困依然触目惊心,王婶菜车上那些蔫巴的菜叶就是最好的证明。
“阎晨同志,看来你在老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啊。”黄依依意味深长地看了阎晨一眼。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阎晨淡淡地回应,目光却飘向了远处,那里是九河县最贫困的棚户区,破败的房屋像一个个疮疤,深深地刺痛着他的眼睛。
走了一上午,黄依依表示采访就到这了。“谢谢你今天的配合,阎晨同志,我相信九河县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越来越好。”黄依依伸出手,与阎晨告别。
“也谢谢你,黄记者,希望你的报道能让更多人关注九河县的发展。”阎晨握住了黄依依的手,她的手柔软而温暖,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分别后,阎晨独自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黄依依的到来,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挑战还很多。
当天晚上,阎晨的采访在人民日报刊发。
文章以《扎根基层,一心为民——记九河县优秀青年干部阎晨》为题,详细报道了阎晨在肥皂厂的工作事迹,以及九河县群众对他的高度评价。
文章一经刊发,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第二天一早,县委书记陈志刚就兴冲冲地来到阎晨的办公室:“小阎啊,你这次可是给咱们九河县长脸了!省里领导都看到了这篇报道,对你赞赏有加!”
阎晨谦虚地笑了笑:“陈书记,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陈志刚拍了拍阎晨的肩膀:“好好干!组织上已经决定,调你去省党校学习一段时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
阎晨心头一震,他知道,这意味着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高的平台,学习更先进的理念,为九河县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书记红光满面地拍着阎晨的肩膀,语重心长道:“小阎啊,好好学习,争取更上一层楼!省里对你的期望很高啊!”说完,便示意阎晨可以离开了。
阎晨回到办公室,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坐在椅子上,思绪万千。
重生到这个年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一穷二白的大学生到如今受到省里关注的青年干部,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