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心怀感恩、感动与感激的人们,自红尘和劳累中走向一座座墓碑,蒙尘的面孔与心灵,接受泪雨纷纷的洗礼。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仪式。
过去每年的清明,父母都领着我们郑重地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坟扫墓,及至父母老了腿脚不利索了,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他们老早就念叨,生怕我搞忘了。对此我不甚理解,心想善待人生应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人死灯灭,讲究这些繁文缛节没有多大意思。直到感受到老人们口传身授中沉甸甸的分量,才逐渐认识到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清明节,是长在我们心底的根,是深植在记忆中的思念,是精神上绽放的花朵。
见多识广又崇尚传统的父亲告诉我:祭祀、踏青等习俗,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不生火吃冷食追悼亡者,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的不同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宋代以后,清明与寒食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祭祀风俗收归名下,明清以后寒食节渐渐淡出节日系统,春上只乘下一个清明节。可见,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演绎与升华,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今,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十年了,故园野鹤,岁月偷偷流走许多;荷塘残月,缕缕哀愁萦绕心窝。每年的今日,我都要带着妻儿来到他芳菲凄凄的坟前,送上后人无尽的思念。
清明,是父亲的节日,是许许多多和父亲一样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人的节日。父亲走了,他踏上了另一种旅程。他活在儿子的血脉里,活在他深爱着的亲人中间。此刻,天空比情人的低语还要阴沉,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悄无声息地进行,父亲接受着我们的祭奠、仰望与追忆。哲人说:没有墓碑,就没有朗诵者。回想父亲的善良厚道、吃苦耐劳,想着他的恩德他的艰辛,一股热浪遽然滚过周身。我愿赤裸着双脚永远亲吻他安息的葱绿的土地。今天,我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但我不会忘记当初的出发。面对父亲的墓碑,我不仅有沉郁的呢喃,还有奋发的豪迈。我要把握好每一天,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办事,善待母亲。每次扫墓归来,我都觉得释然和旷达了许多。
由此我想到,清明节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关联,体现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它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此岸与彼岸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清明节无疑具有广泛的民间根基。正因为如此,清明节已正式被纳入法定假日。
清明节,留住中华文化的根,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