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茂春毛泽东的女频言情小说《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茂春毛泽东全局》,由网络作家“李茂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4.废军衔易军服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1965年5月25日,神州大地,发生......
《远望,那黄茅山峰:2348军工建设纪实茂春毛泽东全局》精彩片段
4.废军衔易军服
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晋语》
1965年5月25日,神州大地,发生......
第二章理想与伟人
怎样解决子弟兵统一着装军需面料供应呢?总后将军们在日夜思索着解决问题的渠道。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了,建设一家军工、军农、军学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这一可能的军工实体产业,成......
3.东方红太阳升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唐·李白《谢公亭》
20世纪60年代,我国石化科研不断......
《幕阜山记》曰,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周五百里,二十四气,福德之乡。洪水之灾,居其上可以度世。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华夏中南,幕阜山、罗霄山余脉纵横交错的地域,起伏着龙窖山、老鸦尖、风打尖、金紫峰等山峦,主峰药姑大山,海拔1361米,由西向东峰峰连绵,自是湘鄂天然边界。
地壳运动,域内奇山异水地形交叉呈现,构成高山、湖泊、河流,峻岭、滩涂、溪水及沟、壑、冲、垄、畈等地貌。如今,长江黄金水道西行东下,铁路京广贯通九州,公路国道高速穿境而过,电力跨越沟壑阻隔……
在这百余平方公里的方圆,湘鄂两省标识着地级岳阳市辖的云溪区、临湘市,咸宁市辖的赤壁市(蒲圻县)、通城县。遥望气势飞虹的药姑大山,湘省人称“湘北边陲”,鄂省人称“鄂南屏障”。
在这两省四县(市)的域内,有三家著名国企徜徉其间,他们是:赤壁市荆泉山下的——湖北省蒲圻纺织集团公司,云溪区黄茅山下的——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云溪区驼鹤岭下的——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令人异常兴奋的是,近期企业内相继涌现出一群群来自天南海北,头发花白、情绪亢奋、感情激动、笑声朗朗的耄耋老人……
他们老夫聊发少年狂,三十成群与青山合影,五十成队与小溪接吻;他们呼唤大山,与故旧拉手;他们满怀喜悦,与战友拥抱;他们面面相觑,老泪纵横。拉起“2348工程指挥部3110厂军工战士联谊会解放军6538部队老兵回访老军营参观团”等横幅,面对青山大声呼唤——2348我们回来了!2348我们的家!二处我们回家了!黄河、黄河、我是长江,请回答!我是2348,三处请回答……
每每这样的场景,现企业领导均春风满面,沐浴盛情。感谢历史老人的到来,他们串起了企业历史的符码;感谢艰难岁月的风尘,他们添彩了企业醇酒的文化。
2015年5月20日的《蒲纺报》,刊登了记者吴莉萍撰写的一篇《永远的2348——天南海北蒲纺人回“乡”记》的报道:
本报讯:5月11日,蒲纺集团迎来了又一批特殊的“客人”,近百名原蒲纺五大队军工战友相约再回蒲纺寻旧梦。这是近年来天南海北蒲纺人组团相聚蒲纺的又一次盛会。
上午11时,雨后的蒲纺更加温婉多情,缕缕白云在碧绿如染的荆泉山顶流连。当满载战友团的旅游大巴刚一停稳,2348历史展览馆门前,立刻鞭炮轰鸣,一片欢腾。阵阵腰鼓声中,“老排长!三班长!老连长!”车上车下一声声呼唤,一张张笑脸,拥抱、握手,再拥抱、再握手。当年的铁姑娘、帅小伙,今日又相聚在蒲纺这片热土,浓浓的蒲纺情,如同奔涌的溪水,情漫川,意满沟,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思念情,仿佛又回到了昔日当年的场景。
……
联谊会上,战友团和蒲纺文工团同台演出。姑娘曼妙的《纺织舞》,歌声嘹亮的《永远的2348》;尤那激情高昂的诗朗诵——《回蒲纺》,再次燃烧起天南海北蒲纺人48年前2348的青春激情……
同样,在2012年11月25日的《巴陵石化报》上,刊载了“2348工程指挥部6538部队老兵回云溪老军营参观”的报道:
本报讯:11月2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前中国人民解放军6538部队的老兵相约重新回到云溪。在这个他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山沟,他们共同追寻四十年前那段艰苦奋斗支援“三线建设”的光辉岁月。
当天,公司特意准备的6538部队老兵座谈会上,公司党委书记李大为代表公司热情欢迎老兵们回厂参观,衷心的感谢6538部队在公司建厂初期所做的卓越贡献,并介绍了公司当前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情况,希望老同志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公司的发展建设。
公司总经理助理胡先红参与了座谈。座谈会上老兵们热情洋溢,畅谈那激情燃烧岁月美好的回忆,言语中饱含对这片曾经生活过的故土以及朝夕相处的战友无限的眷念之情。
24日上午,老兵们专程到驻扎工作生活过的消防队现场参观,消防队全体队员列队欢迎,向老兵们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老兵们乘坐大巴参观了公司各事业部、安居社区。一路上看到当年创业的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兵们不禁感慨万千,大家纷纷合影,将这珍贵的瞬间变成永恒。
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2011年10月,“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建成投产四十周年庆典”的新闻媒体报道。
2011年10月18日,是长炼改扩建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的日子,也是长炼建厂40周年的喜庆日子。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以及长炼原老领导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今天的庆典仪式。
长炼坐落于洞庭湖畔的历史名城湖南岳阳市,是一座燃料——催化剂型炼油化工厂(原名长岭炼油厂)。1965年兴建,1971年5月投产,投产至今已40周年,恰逢今年改扩建项目完成,炼油能力由原500万吨/年提高至1000万吨/年。
得悉此番消息的2348耄耋老人,他们潮润眼睑,他们深感自豪,他们心灵深处的记忆仍然保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第三筹建处的历史记忆。
1971年5月7日的那一天,是2348工程指挥部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上下游(炼油、化工、纺织)装置投产联运成功的大喜日子,是所有2348军工战士奉献“三线建设”人生价值最辉煌的时刻。令人内心温热的是,时至今日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一直将这一天确定为该厂的“厂庆”纪念日。
2011年10月,为了纪念“中石化长炼厂庆四十周年”,厂庆向当年艰苦创业的功勋人员颁发了“纪念铜盘”。铜盘长208毫米,宽208毫米,正面镌刻:“长岭炼油改扩建项目建成投产暨厂庆四十年纪念1971—2011”字样,呈六方辐射状朝向中心嵌有中石化标识的图案。背面刻有:“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长岭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落款。由此将2348一段永恒镌刻在人们的心头。
综上所述,从黄茅山、鸵鹤岭、荆泉山的历史地理信息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可以寻觅、归属、诠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2348工程指挥部第一、二、三筹建处总后企业部化工局解放军277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01工厂至3110工厂”等,一串串、一系列编排的部队番号、工厂代号、军工DNA密码和岁月符号。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且借文学的审美,去打开那尘封的历史!
时光隧道,让我们回到20世纪火热的年代,“三线建设”和轰轰烈烈“文化大革命”的情景又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是一个青春奉献祖国的年代,那是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年代。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的直接指挥下,一座号称“亚洲第三东南亚第一”的大型化工厂开工了。
1969年,在湘鄂交界的群山峻岭中,在黄茅山、鸵鹤岭、荆泉山的山脚下、这片沉寂了千万年的山地、沟壑,突然沸腾起来。军人、军车、红帽徽、红领章,还有那猎猎招展的红旗,把这片山沟闹得翻了个边。
当时很少看见军人的山民们,睁着一双双惊奇的眼睛,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只是他们相信,既然有亲人解放军参加,一定不是坏事。他们安闲异样地等待着,不时地到工地偷看上两眼,看那些北方人的剽悍,听那外地人的鸟语。
嘹亮的军号划破长空,开山炮爆响了,推土机开动了。紧接着,大山里的人越来越多,军人、地方干部、民工,延绵百里、跨越两省,计数十万之众。三五一七、一号沟、二号沟,五号、六号、八号沟,长江、云溪、陆城、一垅、二垅、三垅,中南化工厂、六米桥、桃花坪、泉门口,到处拉起电线,处处准备打仗。这里的各个山头,已按军事和工程的需要,被编上了番号。参加施工的人员,不论是建设职工,还是迅速征召而来“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一律以军事建制,称排称连,称营称团。最高司令部——工程指挥部一声号令,统一行动,毫不含糊。工地上连放映《红灯记》《地道战》《智取威虎山》的电影,也以连排为单位,整队入场与散场。放映前,歌声嘹亮,威风八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地,今后用来作什么?除了极少几个人以外,一
概不知,连工地、工程的名字也很古怪,就是一串阿拉伯数字:“2348”。
建设者们只有从动员、鼓劲的报告中才知道这是一个“东南亚第一流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有“战备性质”。比如,要求机修厂具备制造能力,一旦战争爆发,要能生产坦克;要求炼油装置“靠山进洞”,防止敌机轰炸;要求化纤装置,赶紧投产,能纺纱织布,能装备军需,能生产降落伞……同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9年5月任中军委委员、总后勤部政委的张池明也经常在工地露面。
建设者们入住老乡的旁屋、天井、牛棚,当他们住入工棚和“干打垒”式的住房时,一条条山沟里建起了临时指挥部,还有一排排武装战士持枪站岗,神秘十分……
喔!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岁月远去了!
喔!这一切的一切似一坛老酒,酿就了20世纪祖国与青春的醇华!
喔!你听,在2348历史纪念馆里,那里飘出了歌声——《永远的2348》[词曲:刘健(赤壁市史志办主任);演唱:舒伟隆(赤壁好声音季军)。
]:
2348是你军旗下的代码,
走过多少岁月总把你放不下,
就在那座山脚下你开放成一朵花,
引得多少好儿女为你把血汗洒,
我就在你的怀抱里出生长大,
你的容颜是一代人共同的繁华,
我的初恋就是在你的路灯下,
你的晚风偷听了我痴痴的情话。
啊,2348!
2348是你军旗下的代码,
走过多少地方常把你牵挂,
还在那座山脚下你还是一朵花,
别样的美丽摇曳着你崭新的风华。
我就在你的悲欢里慢慢长大,
你的今天就是我青春的表达,
我的脚步已经从你的大道出发,
你的歌声伴随着我走遍天涯。
啊,2348!
当激情澎湃的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旋律里那深深的情感打动了我,不由胸中涌起阵阵涟漪……“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石油、化工、军装、纺织,青春、知青、军工,2348、总后军需,黄茅山——岳化、驼鹤岭——长炼、荆泉山——蒲纺……这些还没有远去,这些还没有远离,在那灯火阑珊处,在那岁月的亢奋里,在那2348的军旗下,红色DNA仍然在传承火红。
面对这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年要兴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8工程指挥部?为什么解放军总后勤部2348工程指挥部设立在岳阳云溪?2348从兴建到帷幕降下又经历了那些风云征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云溪原野
2348工程指挥部进驻云溪地区,晨曦中最早趟开荆棘露珠的一行脚印,是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勘测队员。
家住千年古镇云溪中街,初中毕业于临湘县五中(路口铺)十班,后来成长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监理工程师,曾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岳阳石油化工总厂自学成才标兵等荣誉称号,现为深圳市恒义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姜新国回忆,他就是本土较早目睹2348军工风采的年轻人之一。
那年的1968年12月26日,他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回乡来到云溪镇五星大队石桥生产队“广阔天地炼红心”。
那时的石桥村,是五星大队的政治经济中心。
云溪的原野阡陌条条,溪水清清亮亮。社员打下的粮食上缴完公粮任务,国家再按商品粮计划指标凭“粮证本”供应城市居民。
那年月乡村农民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体上也不完全随“文革”运动处处紧张,依旧是不改千年的农耕劳作打发着日子。
1969年5、6月间,湛蓝湛蓝的云溪天空,忽然震天炸响轰隆声远来,一架安-2飞机不知从哪朵云里钻出,在人们头顶地毯式的低空盘旋。
飞机掠过,一阵狂风就把山树嘉禾吹得一片起伏,田间劳作的社员,来不及压住头顶的草帽,便翻飞飘落至远处的沟坳。惊奇的人们,仰望呼啸飞临的飞机,惊恐中捡拾起草帽,乐得等它下一轮飞到,以享受山涧这难得的新鲜与刺激。
姜新国伫立在田间,瞩目天空轰鸣的大家伙,循着它轰鸣往返的航线,遥想着这大家伙在干啥呢?议论中,伙伴们想得最切实际的结论:飞机在找矿。
对,这大青山能有啥呢?那飞机一定是为国家在探矿!
探矿与种田,对姜新国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全然是风马牛不搭界的事情。小镇上的一个小年轻,就是想破脑袋也难解它飞来飞去的蹊跷。
这年的7月,早稻抢收接近尾声。
大队部忽然来了个队长说的解放军“五人小组”,其中有位面黑如包公,身着军装的现役军人,后来姜新国知道他叫罗尊德,是总后后勤学院的教官;还有位身材魁梧满面络腮胡子的山东大汉叫黄兴忠,是岳阳3517工厂调来的管理员。
他们的到来,竟像电影里的解放军那样,随着队长这屋里瞧瞧,那屋里转转,向贫下中农热情地打招呼,这给姜新国一帮乡下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生产队长就兮兮神秘地传达了上级指示:国家有可能要在云溪山沟里搞“三线建设”,要在五星大队这块土地上建军事工厂。全体贫下中农一定要高度保密,要支持解放军的军工建设,要严防阶级敌人和地富反坏右分子的捣乱破坏。
8月的一天,姜新国等队里的青壮劳力在队长指挥下,奉命推着吱呀吱呀的独轮车,前往粮站运送公粮。卸完独轮车,就听队长大人说:大家把架子车推到云溪火车站去,前往迎接北京来的客人。
一行人来到云溪车站,见站台上约莫三四十人操着南腔北调,围着东一堆的行李、西一堆的箱子在打转,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仪器设备,箱子上赫赫地印着“第五机械工业部某某勘测队”等字样。
这些人远远望着贫下中农独轮车队的到来,露出满脸喜悦:“来了,来了,老乡们来了!辛苦、辛苦你们了!”
队长吩咐,用绳子将大件家伙什捆绑在独轮车上,吱吱呀呀的独轮车就在田埂小道上发出声响,仿佛是欢迎解放军的唢呐乐声;零碎行李就用扁担挑、用肩膀扛,便将勘测队一行热热闹闹地接到了生产队。
一群外乡人安顿下来,他们望着远处的黄茅大山,一个劲地称赞这里山青水秀,景色美,空气新鲜。围着看稀奇的年轻人回应他们:“还是首都北京好,离红太阳毛主席近!”
勘测队的队员就学着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同志的口吻笑着说:“面包会有的!粮食会有的!你们这里很快就会通公路、跑汽车的!”
简直天方夜谭,姜新国望着他们只是嘿嘿发笑,全然不信他们的话。
勘测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全然与姜新国们的信与不信毫无关系。2348“三线建设”的军工事业,就在这晨曦露珠的时刻,就在这细微末节之处开始了。
筹建处,也许官方文件叫“总后第2348工程指挥部第一筹建处、第二筹备处”,没人正式通知生产队的社员,乡里人就叫它“筹建处、筹备处”。
那时,云溪街上也住进了不少大兵,看着这帮大兵和东南西北口音的外乡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人们眼里也少不了异样的新奇、兴奋,仿佛心里期待着将要发生什么大事似的。
姜新国记得国庆节刚过,他回镇上走过老街的一幢老屋,里面居然传出清脆的“叮铃铃叮铃铃”的电话铃声。耶!稀奇,什么时候这屋子里安装了电话?
那时云溪镇的办公室,才有一部手摇电话机子。
后来姜新国才知道,从云溪芦石桥工地经3517工厂至岳阳军分区30公里长的军用电话线,被军分区通讯班的战士紧张放线给架通了。
当时2348工程指挥部,就靠这部电话与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地保持联系。
为支持勘测队开展工作,大队调集了100多青壮劳力,每个劳力由筹建处每天支付生产队10元工钱,队里和每个出工的人都高兴的不得了。
那年月,农业学大寨,甲等劳力每天才记10个工分,年底视队上收成好坏结算,可分红1~3元不等;而现在这些半大不小的乙等、丙等劳力,就可挣10元钱一天,上哪去找这样的好事?队长笑眯了眼,这样的好事哪能不干?干!干!
筹备处将生产队派来的民工分成两队,一队配合地质队,一队配合测量队。姜新国分在测量队,没想到他与测量的结缘,竟然成了姜新国的人生职业。
开始配合测量,对小年轻来说新鲜、轻巧,认真起来,其实是一桩累活。
测量队要测绘生产大队约16平方公里11000的地形图,凡高出地面30米的山头都得测绘描图。选点布线作控制测量,跟着测量队搞配合,开始感觉上手比干农活要轻松多了,后来要在每一图根点上测绘地形图,可就难啰。
姜新国每天的工作就是腰间别一把柴刀、扛着5米塔尺,在灌木、荆棘丛中披荆斩棘,瞄着远处测绘员的号旗努力穿行。号旗指向哪里,人就得想方设法扛着塔尺奔向哪里,挪来挪去,直到号旗那边标识瞄准满意为止。
经过几天在树林灌木丛中穿来穿去,身上的衣服挂破了,鞋底被扎穿了,手脚划伤是常事;最该死的是蚊叮虫咬,脸部、脖子被蚊子叮得疙疙瘩瘩肿得像菠萝。
农村小年轻早熟懂事般就替父母担起心来:“咯样搞,咯屋里何哩负担起啰?”鞋子、衣服破费太快,不合算,人感觉呐比担土还累,有人便生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小农潜意识的“聪明”活泛起来,开始玩起“失踪”来;有人头耽塔尺,干脆在树下躲猫猫;还有的等测量队员在树丛中喊:“×××,人呢?”有小年轻便钻出来告诉测绘员:“刚才差点滚到山磡下去了!”这时小伙子不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而受到测绘员爱抚般的安慰:“要小心点喔!”
姜新国则看着“聪明”的小伙伴意会般眨眨眼,不由想起老班辈们的教诲:“做人做事,都要认真,才能干大事!”他还是按照心灵的指引,像多数生产队员那样,跟着这测量队满山遍野的跑,认真地测量了两个月,终于将大队方圆人迹罕至的地形、坳角全都绘到地形图上了。
勘测队结束了野外作业,对生产队的支持非常满意。10月下旬,即将返京。
那时解放军讲究“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为了表示感谢,全体队员帮助生产队收割了一天晚稻,还在田间组织了即兴表演。
生产队贫下中农瞪大眼睛,可算是第一次看稀奇,这帮城里来的人真还不简单,又是唱又是跳,军人个个显得有知识,战士个个多才多艺,姜新国脑海里深深地记住了他们——2348早期军工战士一行深深的脚印。
后来姜新国才知道,测量队在五星大队勘测过程中的1969年9月7日,共和国总理,批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军事工程上马;总后任命马力同志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长、新斧同志为工程指挥部政委。
这一日,便成了今天巴陵石化公司的厂庆纪念日。
暖心一辈子的深情
勘测队主力撤退后,在队部留下一个搞地质的温成世,人们叫他“老温”;留下一个搞测绘的郭元章,叫“老郭”,俩人的任务就是将遗留事项填平补齐,补充完善资料。
筹建处根据勘测队的意见,留下姜新国和其余两位社员继续配合扫尾补图工作。
他们在征求姜新国和刘振国留下来继续工作的个人意见时,俩人没多想就欣然答应。一则俩人是中学同班同学,二则大队只有他俩是“下放知青”,在当时的乡下属于有知识的人了。
姜新国还有一位同乡伙伴也被留下,但他觉得跟着继续搞测量,不如去筹建处的食堂当炊事员合算。既能吃饱饭,还有些剩饭潲水可就近带回家喂猪,就当时农村缺吃少穿的境况而言,实在是很现实的选择。
筹建处为加快地形测量收尾速度,提出“买断”姜新国等与生产队的关系。即每人每月由他们支付生产队450元,无论天晴下雨,人都得听从老郭指挥,由筹建处安排工作。
后来老郭暗地里告诉姜新国,现在他们勘测的这个地方,不久的将来是真要建一座大型的军需工厂,有大量的勘测工作要做,现在筹备处抢测的任务,就是为将来建工厂的前期工作,看你们工作热情认真,特意留下来打下手的。你们只要用心地学习,将来定会派上大用场。
一天,非常突然,姜新国俩人忽然被筹建处秦德华局长召见,随后王绍祖副指挥长也像长辈喜欢小孩般见了一面。
那年月知识青年在农村,必须插队落户干满三年,才有被招工、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资格。姜新国能这样被筹建处的高层领导招见,是不是梦寐以求的有被招工的希望?聪明的小年轻预感自己的人生即将发生重大转变,自我感觉似乎俩人已被筹建处提前确定为招工对象了,心里就像装了两只小兔子般兴奋。
不久,学员12连的副连长、3528调来的刘承志同志被派到勘测这一摊,成了姜新国等人的顶头上司。测量小组的领导老郭是位和善的组长,看上去就像热心成人之美的长辈,他经常有意无意地带着姜新国到各小组串街走巷,到各个摊摊去认识一些工作上的人,向小年轻介绍测量上的事,引导他们做人的学问。姜新国心里有数,实则是老郭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在打基础做铺垫。回想往日的蹒跚学步,总使姜新国能回忆起郭师傅那时的良苦用心,郭师傅成了姜新国终生难忘的恩师。
就这样一来二去,姜新国、刘振国成了郭元章师傅工作上的哼哈二将,除了晚上睡觉,俩人总是形影不离郭师傅左右。
有次老郭、老温要去长沙出差三天,给姜新国俩人布置练习课题:学会使用S4级水准仪,做一次闭合水准测试,等他们回来要检查测量成果的。
第二天一早,姜新国俩人就兴匆匆将水准仪搬到工地,第一次作为测量队员独立干起测量的事儿,心里免不了兴奋。面对人们匆忙投过来或许疑问或许赞美的目光,面部表情免不了紧张,没有师傅在身旁指指点点了,俩人也张扬出年轻人的自信和骄傲。
很快支好脚架,俩人像模像样地摆开了架势,左瞄瞄、右瞄瞄,可测量仪上的水准泡,总是忽左忽右的摆动,怎么也不听使唤。经过不断重复交换操作,水准泡就是不居中,原来心中那点自信和神气也不知跑哪去啦,出于无奈,只好草草收兵,一个上午的折腾,毫无收获,心情十分沮丧。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自以为跟着师傅学了好几个月,较为复杂的经纬仪都用了好几回,怎么就摆弄不了水准仪呢?毛头小伙自以为是的毛病冒出来了,他们断定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仪器坏了。
三天时光很快就过去,师傅检查作业的时间到了。俩人抱怨仪器出了毛病,当然没有成果。师傅一听急了,以为是俩人把仪器折腾坏了,这在当年可不是一件小事。经师傅紧急野外测试检查,师傅说:仪器正常,是你们不会!
事后俩人才弄明白,水准仪水准轴的精密度要高过经纬仪的级别,操作当然要慎之又慎。这件事教训了年轻人,现代技术的学习,仅凭热情是不行的,科学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
1969年的12月,公路已经能通到生产队了,铁路专用线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世世代代点煤油灯的农民也用上电灯泡。
建设大军滚滚而来,6538工程兵、0748汽车兵、成批的复员军人、大中专的学员连队、知青连队、广东工程建设总队像潮水般涌来,住满了方圆10里生产队民房的堂屋、阁楼、偏房,有的牛棚几经改造,也成了建设大军的住房。
小镇成了工程指挥部的中心,成了人员、建材和生活必需品的中转地,说日新月异也好,说天翻地覆也好,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乡,一切都像梦境般发生着变化。
这年姜新国21岁,1969年12月11日小年轻在乡下幸福地迎娶了他的新娘,回忆这幸福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他要结婚的消息,不知怎地传进了工地筹建处。
一天,姜新国在田间小路上与筹建处的罗尊德相遇,他向姜新国认真地打听:“听说村上有谁要结婚?”
姜新国兴奋地说:“就是我呀!”
老罗满脸高兴,认真地询问起本土民俗风情来,就像操办自己单位年轻人的婚事一样仔细,那时军队的作风,真是军民鱼水情。
“文革”时期嘛!媳妇是要娶的,“四旧”是要破的,婚礼也是要热闹的。
结婚那天,本土本乡的民俗,物资匮乏的年代就是再穷,遇上村民的大喜事,主家还是要热热闹闹在露天屋场宴请乡亲们的。
办喜宴的200斤谷米,是向生产队提前支借的,姜新国记得保管员还叮咛了一句:“要节约闹革命!”鱼是他的老父亲前往湖边蹲守了三天,才从湖柳上求购的;肉是向生产队养猪场购买杀的;房子是向社员家暂住借的;全家累积起仅有的两斤指标红糖就泡了喜茶。
最难忘的记忆,是热情的老郭、老刘代表筹备处,向新婚夫妇赠送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红宝书,并和筹备处的一群年轻人亲自敲锣打鼓迎接新娘进门。
那时,乡村闭塞,条件艰苦,在乡亲们眼里有公家人上门祝福新婚,真是天大的面子!
乡亲们闹完洞房各自散去,姜新国远道而来的五六个儿时的玩伴好友,就只好喜滋滋挤在阁楼上的稻草通铺上了。
姜新国记得,新婚之夜,山村漆黑不见五指,寒气冷得令人发抖,只有煤油灯忽明忽暗地照在窗前。三更雄鸡唱过,不久天就亮了。
1969年12月26日那一天,又是他难忘的一天。
在石桥大队部的堂屋前,2348指挥部政工组召集干部大会,欢迎到会的新学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348工程指挥部的工人。姜新国夫妻幸运地一同跨越了一条工农身份的界线,成为了一名连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军工战士。
在轰隆隆开山修路的炮声中,乡亲们搬离祖辈居住的山村,兴高采烈迁徙到安置后的新家去了,姜新国也回到了镇上老街的家中。真没想到,准备好一辈子“上山下乡”的小哥,竟像做梦般结束了当农民的生活。
应该说,像姜新国这样经历人生“过山车”的境遇太过偶然,因此他也就格外幸运、格外幸福、格外珍惜。个人命运在时代的变化中是难以预测的,姜新国选择五星生产队下乡,国家“三线建设”选择了这块宝地建厂,他有幸参与勘测分队的工作,又遇上了郭元章这样的好人,而那时2348刚刚起步,急缺各类人才,有知识的青年恰逢其时……时代乎!机遇乎!
姜新国的2348进行时,暖心他一辈子的深情,不敢相信,他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与2348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最新评论